一、导语
预付式消费的“双刃剑”:优惠背后暗藏风险
预付式消费常见问题包括健身房停业、转让后拒绝服务及充值卡不退费、限用等霸王条款。该模式指消费者预付费用换取长期服务承诺,常见于美容、教育、健身等领域。因消费周期长、信息不对称及信用机制不健全,常引发商家跑路、服务降质、维权困难等风险,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2025年3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预付式消费司法解释”),旨在重点整治预付式消费领域乱象,积极回应预付式消费领域群众反映集中的卷款跑路、霸王条款、收款不退等问题。值此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国傲律师结合真实案例与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助您避开预付式消费的“坑”!
二、案例剖析:预付式消费的“四大雷区”
案例一:私教课过期,部分退款难
场景:蒋某在霍某经营的健身工作室购买私教课程,因未按时上课被拒退款。法院认定其违约,但因商家未明确提请消费者注意“过期作废”条款且健身工作室注销前未通知消费者,最终判决退还部分费用7000元。
律师说法:消费者违约需担责,但商家不得单方以期限限制退款,且需尽到通知义务。
案例二:店铺转让后,新老板“不理旧账”
场景:成都李女士充值17.8万元后,足浴店在李女士不知情的情况下多次转让,新店主拒退旧款。法院判决现任经营者连带赔偿6.35万元,强调转让协议不得对抗消费者权益。
律师说法:店铺转让需结清债务,消费者可解除合同并向现任经营者追责,商家“金蝉脱壳”行不通。
案例三:商家关门,预付款全额退还
场景:楚某充值1099元购买摄影服务,商家闭店后未履约。法院以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为由,判决全额退款,支持消费者权益。
律师说法:商家因自身原因无法履约,消费者有权主张部分或全额退款。
三、预付式消费“护身符”:四大核心规则
1、合同关系明确,商家违约必担责
预付式消费本质是服务或买卖合同关系,商家未依照相关约定和规定履行服务即构成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577条规定,消费者可要求商家承担退款、赔偿损失。若商家故意隐瞒停业、虚假宣传,可能构成销售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需承担三倍惩罚性赔偿。
2、“霸王条款”无效,商家套路被击破
收款不退、丢卡不补、限制转卡等霸王条款因不合理地排除消费者权利,根据《民法典》第497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预付式消费司法解释》第9条规定,应当依法认定无效。
3、职业闭店人“无处遁形”,连带责任逃不掉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商家通过“职业闭店人”“背债人”等帮助经营者转移资产逃避债务的,消费者既有权请求“职业闭店人”或“背债人”承担责任,也有权请求原经营者承担责任,且“职业闭店人”或“背债人”和经营者还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4、退款规则细化,七日无理由可适用
此次发布的《预付式消费解释》进一步规定了消费者享有七日内请求返还预付款的权利,并进一步规定了非因消费者原因退款时已消费价款的计算方式和因消费者原因退款时已消费价款的计算方式,根据第14条规定,消费者自付款之日起七日内有权请求经营者返还预付款本金,进一步解决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规制经营者过度劝诱、欺诈营销行为,引导经营者通过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来吸引消费者,同时也规定了例外情形。
四、律师支招:“三步走”维权指南
第一步:事前防范,预防风险,消费前“四查”
查资质:确认商家营业执照、资质认证、备案情况、信用记录等,谨慎选择注册时间短、注册资本低的商家。
查金额:小额充值、短期消费,避免大额优惠诱惑。
选查合同:要求书面合同,明确服务内容、退费规则、违约责任。
查口碑:通过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应用软件以及裁判文书网、消费投诉平台等查看和了解商家的用户评分、实际反馈以及涉诉记录。
第二步:事中留证,锁定关键证据,纠纷发生时“三留存”
留存证据:合同、付款凭证、消费记录、商家承诺(如宣传单)等。
留存沟通记录:与商家协商退费的录音、书面函件等。
留存经营者信息:店铺名称、经营地址、联系方式等。
第三步:事后维权,多途径高效追责
协商:优先与商家沟通,明确退费诉求,书面留存记录。
投诉:向12315平台、市场监管部门等反映举报。
诉讼:起诉商家(含现任经营者),主张退款及赔偿。
报案:涉嫌刑事犯罪的,向公安机关报案。
结语
预付式消费风险虽多,但法律武器亦日臻完善。在今年两会上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通过“扫码查信用”等数智监管手段,公示商家经营风险(如租约期限、投诉记录),推动市场透明化。未来,消费者维权将更加便捷、高效。
3·15既是消费者的维权日,也是经营者合法合规经营的警示日,适逢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之际,愿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在开心消费的同时守牢“钱袋子”安全,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